电剪刀厂家
免费服务热线

Free service

hotline

010-00000000
电剪刀厂家
热门搜索:
技术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讯

外媒中国银行业如何将上万亿信贷风险隐藏了起来

发布时间:2021-01-25 10:04:41 阅读: 来源:电剪刀厂家

外媒:中国银行业如何将上万亿信贷风险隐藏了起来?

美国金融博客网站Zerohedge发表文章称,尽管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正迅速攀升,且一季度增量为史上同期最大季度性新增规模,但真实的数据可能远超官方数据。通过种种手段,中国的银行业将上万亿信贷风险隐藏了起来。

===本文导读===  外媒:中国银行业如何将上万亿信贷风险隐藏了起来?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43万亿 不良率升至1.6%  上市银行一季度不良贷款总体增势不减 资产质量有望迎来拐点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不可当儿戏  ===全文阅读===  外媒:中国银行业如何将上万亿信贷风险隐藏了起来?  中国银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一季度末,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9825亿元,较上季末增加1399亿元;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1.39%,较上季末上升0.15个百分点。  美国金融博客网站Zerohedge发表文章称,尽管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正迅速攀升,且一季度增量为史上同期最大季度性新增规模,但真实的数据可能远超官方数据。通过种种手段,中国的银行业将上万亿信贷风险隐藏了起来。  有市场分析师指出,此前他们对于为什么说源自中国房地产领域的巨额不良贷款风险正在向更大规模的中国经济蔓延进行过讨论。另一方面,中国似乎对于公布自身的信贷风险信息总是有少报漏报之嫌,因此外界对于中国国内信贷市场面临风险的真实情况其实并不清楚。  根据官方公布的数据,目前中国信贷市场的不良贷款率为1.39%。对有观点就认为这一数据是否是中国银行业的真实不良贷款规模是否低估。市场调查机构惠誉国际发布报告指出,搞清楚中国信贷市场不良贷款的真实情况并不简单,其不得不考虑到各种各样的因素。即使这样,到最后真实而准确的不良贷款率数据可能如同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一样,让外界难以看见其“庐山真面目”。  在惠誉国际看来,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包括中央和省级政府、中国人民银行以及银监会)是鼓励银行业向市场释放更多贷款以刺激中国经济发展的。如果某家银行同意提供额外的资金支持来避免信贷违约的情况发生,其中可行的方式包括提供更多贷款和要求增加信贷抵押,当贷款出现风险时,放贷者的上述放贷行为以及放贷资金就不会被认为是有害的。  换句话说,我们无法知晓究竟有多少问题贷款被延期,这意味着即使忽视有些信贷风险被转移所掩盖、被移出表外、被重新分类,就是说只看传统贷款,那也很难知道有多高比例的贷款被事实上作了减值处理,因为规模不小的问题账务被强制重组,然后永远不再计入官方不良贷款统计这种事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  惠誉还称,尚未归为不良贷的贷款比例远比官方不良贷数据高得多。事实上,惠誉似乎暗示,一些中国的银行(尤其是大型银行)可能虚报了他们的关注类贷款。  尽管在所有制和系统重要性方面差异较大,风险管理体系的投资层次也不同,但中国的银行却有非常相同的不良贷款率和业绩趋势,这意味着他们在风险偏好方面几乎或者并没有差异。然而,由于特许经营权的存在,国有银行更深入地接入资本市场,其资本充足率也明显更加受益。  关注类贷款和过期贷款的差异更加显著。这意味着,原则上可与国际实践媲美的贷款分类标准可能并非在中国的所有银行都被一贯地、统一地执行。比如,在一些银行中,过期时间超过三个月的贷款并不经常被归类为不良贷款。唯一相同的趋势是,在贷款供应增长仍不足以抵消不良贷款增长的去年,即使不良贷款已经部分被核销或被处理,所有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去年也都在下滑。  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8%,较年初上升0.99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96万亿元,拨备覆盖率232.1%。  如果将关注类贷款计算在内,那么该比例将在2014年末跌至66.5%。这意味着,相当于去年年末总贷款量2.9%的中国银行业贷款损失准备尚不足以覆盖不良贷款(占比1.25%)和关注类贷款(占比3.1%).  但这关系不大,因为坏账呆账资产最终都会被转移至四大AMC,也就是资产管理公司,俗称的“坏账银行”。走非银行金融机构渠道的贷款,以及被作为应收账款的投资,再加上表外融资,将近有40%的信贷风险从表内传统贷款范围内被转移出去,致使官方不良贷款数据在评估不良贷程度时从本质上变得毫无意义。  中国四大坏账银行成立于1999年,从重组前的国开行和四大国有银行方面吸收的坏账总规模高达1.4万亿元。近些年,随着更多银行承受着管理不良贷款水平的压力,四大坏账银行处理的不良资产规模不断增加。  银行与信托、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将部分资产从表内挪到表外,这种方式通常被称为“通道业务”。银行可能自己将这些转移贷款集中起来,在这种情况下,借款人就是既有的银行客户,非银行金融机构可能帮助银行识别有利可图的贷款机会。这种信贷有些以理财产品的名义出售给投资者,但银行仍不断以“附回购协议的金融资产(financial assets held under repurchase agreements)”或“应收账款项类投资(investments classified as receivables)”的名义将其留在表内。  在惠誉覆盖到的商业银行中,经通道业务处理的非正式贷款和被计入“应收账款项类投资”的贷款金额从2010年的近乎零暴增到2014年年末的4.4万亿元,相当于贷款总量的8%。  诸如信托贷款、委托贷款、承兑汇票和票据之类的表外融资占官方2014年末社会总融资的18%,较十年前的不到2%大幅增长。在加权平均基础上,部分银行的表外融资敞口相当于国有商业银行总资产的15%,中型商业银行总资产的25%。如果计入委托贷款,这类融资的比例还会更高,尽管这一信息并非所有银行都会披露。  惠誉估计,约有38%的贷款游离在银行传统贷款范围之外。  还有一些看点。首先,也是最明显的是,准确评估中国信贷风险是极其困难的。我们所知的是,由于部分贷款被强制延期、以“应收账款”等名义经手的通道业务的存在、贷款分类规范应用不一致、以及表外融资大幅增长,真实的不良贷款率很可能远高于官方公布的数字。这意味着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之际,中国的银行将发现他们深陷麻烦,尤其是考虑到贷款损失准备金不足以覆盖不良贷款和关注类贷款的现实,更不用说还有38%的贷款并没有走传统贷款渠道。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已经背上高额负债(负债在GDP中的占比高达282%)的中国,近期还在不断地采取降息降准行动,以努力降低实际利率并刺激经济。这就是说,中国陷入了需要摆脱影子银行繁荣导致的负面影响和必须保持宽松政策以提振经济的两难局面。  换句话说,中国在试图去杠杆的同时,却又在重新加杠杆。  中国银行业的一大特点便是,各家银行机构的不良贷款率以及业绩表现都十分相似,尽管各家银行的所有制和系统重要性有很大不同,但它们的风险偏好却几乎一致。  中国正努力从以贷款和投资为基础的集中管理式的计划经济转变为消费驱动型经济。在这一过程中,政府正推进利率市场化和汇率自由化。而上述不良贷款问题只是很多难啃的问题当中的一个。(来源:凤凰网)

中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1.43万亿 不良率升至1.6%  中国银监会14日在北京发布《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2014年报》称,截至2014年底,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达1.43万亿元,比去年初增加2574亿元;不良贷款率达1.60%,保持在较低水平。  其中,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8426亿元,比去年初增加2506亿元。银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除了商业银行以外,不良贷款主要集中在农村金融机构和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后者主要是因为历史欠账太多。  但该负责人进一步指出,银行业的内生风险抵御能力进一步提高。截至2014年末,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为13.18%,较年初上升0.99个百分点;贷款损失准备金余额1.96万亿元,拨备覆盖率232.1%。  这是银监会自2006年起连续第九年发布年报。年报指出,2014年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取得历史性突破。2014年银监会开展民营银行试点工作,首批5家民营银行完成批筹,其中4家目前已获批开业。  此外,已有100余家中小商业银行的民间资本占比超过50%,其中部分为100%民间资本;全国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民间资本占比超过90%,村镇银行民间资本占比超过72%;已开业民营控股非银行业金融机构43家,其中6家为2014年新增。  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方面,根据年报,全年共有47家机构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成功发行信贷资产支持证券2820亿元,信贷被引导向重点领域和行业倾斜,以支持化解产能过剩,服务民生。截至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保障性安居工程贷款余额1.25万亿元,同比增长53.7%。中国还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  在监管问责和处罚方面,《年报》显示,2014年银监会通过各类现场检查,共查处银行业金融机构违规金额5.1万亿元,处罚违规银行业金融机构2157家,取消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22人。(来源:中国新闻网)  上市银行一季度不良贷款总体增势不减 资产质量有望迎来拐点  截至今年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数学平均值为1.21%,这也就意味着,上市银行每100元投放的资金中就有1.21元可能收不回来了。其中,跟上年末比,有15家上市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出现了上涨,仅光大银行不良贷款率出现了微跌。  分析人士认为,不良贷款率出现上涨,表明上市银行资产压力持续加大,但是不良贷款净形成率2年来首次回落,资产质量有望迎来拐点。  上市银行被不良贷款“撞腰”  数据显示,上市银行的赚钱能力正在放缓,与之相对应的是,不良贷款在增加。  截至一季度,16家上市银行中,不良贷款率最低的三家银行分别是宁波银行、北京银行、南京银行,这三家银行也是仅有的该比率低于1%的上市银行。  以北京银行为例,一季度不良贷款率为0.93%,比今年年初的水平增加了6个基本点,尽管如此,整体不良贷款率的绝对水平是上市银行中较低的。  相比之下,四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率数学平均值达到1.39%,在上市银行中属于较高水平。其中,工商银行以1.29%的不良贷款率为最少,较年初增加了0.16%。  跟年初比,不良贷款率下降的仅光大银行一家,不良贷款率为1.18%,降幅0.01%。  不良贷款率较年初增幅在0.01%之内的上市银行有宁波银行(基本持平)、华夏银行(增加0.01%)、南京银行(增加0.01%)。值得注意的是,这三家上市银行不仅增幅相对较小,而且其不良贷款率也低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说明这三家上市银行资产管理水平较高。  高额拨备为不良贷款“埋单”  为了应付不良贷款增加带来的资产压力,上市银行不得不维持着较高的拨备。  从一季度的情况看,南京银行的拨备覆盖率最高,达到343%,北京银行次之。这也是仅有的两家超过300%的上市银行。  高额拨备也为这两家上市银行留下了较大的利润增长空间。这在券商发布的一季度银行分析报告中可见一斑:这两家上市均被券商所推荐。  跟去年末相比,多数上市银行的拨备覆盖率出现了下跌。对此,招商证券的分析报告认为,由于不良贷款余额增加较快,导致了上市银行拨备覆盖率较年初有所下降。  但也有例外,一季度有三家上市银行上调了拨备覆盖率,它们分别是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及南京银行。事实上,中信银行从 2014 年 2 季度起大幅增加了拨备度,15年 1 季度拨备覆盖率环比提升 3 个百分点至 184%,平安证券分析师预计这一过程仍有可能延续至 2015 年全年。  资产质量“拐点”将至?  在一季报上市银行资产质量压力持续增加的情况下,资产质量何时出现“拐点”成为业内关注的重点。  招商证券近日发布的研究报告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思路。在报告中,招商证券观察到一个重要的变化,那就是上市银行一季度不良净形成率1.08%,为2013年以来首次环比回落,资产质量有望迎来拐点。  据分析,这个变化主要是股份制银行不良净形成率下降带动造成的,而大行和城商行不良净形成率则继续上行。招商证券认为,股份制不良净形成率先行企稳,除了季节性因素,即一季度的不良认定和处理慢于其他季度,更重要的原因是实体经济正在见底。  而率先迎来拐点的或许是宁波银行。  宁波银行一季度不良率为0.89%,这也是连续5个季度不良贷款率持平。此外,宁波银行加大核销力度,2014年度核销9.83亿元,相比2013年近2倍。  有投资者质疑宁波银行不良贷款率有人为做数据的嫌疑,对此,宁波银行董事长陆华裕昨日在其2014年度报告网上说明会上给予了回应。他说:“我们连续几年不良贷款率保持在0.89%的水准,一方面我们加强了风险管理,审慎经营,另一方面对于新增加的不良贷款,我们加强了核销力度。”  正因为宁波银行在不良贷款上的表现,中信证券发布报告称,预期宁波银行将率先迎来资产质量拐点。  光大银行一季度不良贷款率较上年末出现了下降,考虑到这是在它同期贷款及垫资总额较上年末增长5.57%的情况下取得的,显得更为难得。而这说明在面对资产质量压力加大的大背景下,上市银行依然可以依靠自身努力来改善资产质量。(来源:新华网)

银行不良贷款上升不可当儿戏  五大国有银行近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一季度不良贷款激增501.49亿元,几乎是去年一季度的两倍,不良率也有不同幅度上升。农业银行不良贷款率达到1.65%,较年初增长0.11个百分点;工行不良贷款率上升0.16个百分点至1.29%;交行、中行、建行不良贷款率均在1.3%左右。  五大国有银行无一例外地遭遇了不良贷款持续“双升”的尴尬,均突破了不良贷款率1%的“制约”。表面上看,五大行不良贷款持续小幅上升,符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下正常经济波动规律。换言之,随着未来经济换档逐渐到位,经济下行压力逐步释放,不良贷款率将趋于稳定。应该说,不良贷款在国家经济处于下行压力的背景下有所增长不值得大惊小怪,但令人吃惊的是五大行不良贷款“雷同式”增长,就值得好好思量。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是,近年来国有银行的信贷管理制度已经十分完善,调查、审查、审批、授信、用信等其中任一环节出现问题,客户都无法获得贷款,必须各环节全部联动到位,经过相关负责人同意或默许以及全程协助,才能实现贷款发放到位,否则贷款违规发放比登天还难。经过正规程序获得贷款的客户其信用状况一般不会太差,贷款要形成不良并非易事。然而让人不解的是,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比率近三年全部是持续小幅上升,这就让笔者联想到不良贷款增长的背后,或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故事”,千万不要把不良贷款当儿戏对待。  去年审计署曾公开发布对两大国有银行的审计结果,仅2012年一年,违规放贷合计金额就高达132.25亿元。而今,在信贷市场无法摆脱卖方市场的大环境下,贷款在经过国有银行正规程序后再形成不良贷款的概率应该不高。比如客户A以1000万元易于变现的资产在银行贷款最高不超过700万元,若贷款形成不良,银行就会通过拍卖、廉价处置客户资产来偿还贷款,客户A就会直接损失300万元,同时客户A还要承担相应的多种法律责任。无论从常理来说,还是从现实来看,客户A不会做这等愚蠢事。那么,国有银行抵押贷款形成不良的原因,就有可能是客户提供的资产价值低于贷款金额,才有可能让贷款形成事实上的不良。然而,这在管理十分正规的国有银行来看,抵押物价值不足的资产要获得银行贷款是不可能的。因此,客户要想以低于贷款金额的资产抵押获得贷款,除了借助银行内部员工违法违规操作之外别无他法。  这样一来,贷款一旦需要违法违规才能发放,相信没有任何一位银行员工愿意无缘无故地“付出”以及承担违法违规的“代价”。要实现贷款违法违规发放,借款客户就需要“想方设法”给足银行内部员工违法违规的相应“本钱”,才能促使其愿意“飞蛾扑火”。从以往的审计检查来看,不良贷款的出现一般是银行内部违规放贷或“内外勾结”所致,至于因客户遭遇经济大环境而导致贷款形成不良的比率难得超过三成。也就是说,五大国有不良贷款如此连续3年持续上升,有可能隐含着内部违规等因素。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面对五大国有银行不良贷款上升的严峻现实,不仅需要五大国有银行自身内控监管和纪检部门深入核查贷款真相,细致探求贷款形成不良的真实原因,仔细甄别不良贷款中可能诱发的个人违法违规行为,从而挖出隐藏在银行内部的“蛀虫”,铲除不良贷款滋生的土壤。同时,更需要国家金融监管部门、审计部门和反腐败机构认真开展联合核查,从直接核查客户提供的抵押物资产入手,细心辨别不良贷款形成的真正原因,消除银行业“自己人”不好处理“自己人”的弊端,切不可听凭五大国有银行自查自纠的整改式回复,以致无端放走危害金融安全的“老虎与苍蝇”。  在此基础上,组织专人对五大国有银行近3年来已核销不良贷款开展真实性检查,精细核查贷款核销真相,还原不良贷款形成的本来面目,避免通过“假核销”来掩盖不良贷款下降的“黑幕”,达到从源头减少各类人为因素导致的不良贷款增长,消除银行“内鬼”作怪带来的不良贷款增长。(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北京订制冲锋衣费用

定做商务衬衫

北京定制冲锋衣厂家

北京T恤衫定制价格